close

一個口譯員的心聲: 長輩的回應(轉自Michelle老師的部落格-Michelle's littel corner or the world

兩年前寫了一篇《一個口譯員的心聲》:

 

明天下午馬英九要在總統府招開中外記者會,

先針對國內媒體說中文,再針對國外媒體說英文。

我臨時接到要去擔任同步口譯的工作,

負責將馬總統在英文記者會發表的英文言論翻譯成中文給國內的記者聽。

馬政府執政以來,從總統到內閣官員都特愛說英文,

所以擔任官方場合的翻譯內容產生,常常要將中式英文翻譯成中文;

以後有空再談這個奇特的現象。

總之,為了準備明天的工作內容,

我不免努力在網路上廣泛閱讀媒體針對88水災政府救援不力的言論,越看越火大! 

 

8/11當天在亞太國會議員聯合大會上看到馬英九居然不趕快召開國安會議,

反而還動員大批隨滬到圓山飯店參加開幕典禮,心裡就有氣。

雖然他帶領全場為風災罹難的民眾默哀一分鐘,

我在幫他翻譯開幕演說的時候,還是要很努力壓抑心中的怒氣,

努力不要讓對他失望的心情影響到翻譯的品質。

 

今天電視上不斷播放CNN記者訪問馬英九的畫面。

馬英九說: 我當然會負起全部責任,畢竟我是這個國家的總統。

(after all, I am the president of this country)

實在搞不懂,他為什麼要說「畢竟」而不是「因為」?

畢竟的說法給人一種無可奈何而且被動承受的感覺。

他如果說: 因為我是總統,所以我必須負起全責...

就能夠展現擔當與氣度,感受完全不同。

 

這個例子又讓我們想到馬總統在災區被外國記者訪問時說:

They didn't evacuate ...

他們 (指災民) 沒有撤離...

這個「他們」的使用也讓他被罵翻了!

當然,這個例子可以歸咎於they翻譯成「他們」所產生的刻意劃清界線的區隔感,

但是經過這次教訓,難道馬總統沒有意識到修辭學的重要性嗎?

 

希望他明天在記者會上能夠拿出擔當,不要再用空泛的言詞把錯都怪到別人頭上。

可不可少說一些話 (更不要再說錯話) 多做一些事 真正關心災民

而不要只顧自己的個人形象?!

 

P. S.

發了這篇文,我親愛的老爸立刻打電話來關切

提醒我翻譯的立場一定要中立

也提醒我不要忘了自己是公教人員的身分

這些我都知道

我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

我這個「前馬迷」能夠上來發一篇充滿希望的文

希望馬英九能夠痛改前非 不要讓原本支持他的人痛心不解!

 

今天老爸傳了一篇長輩 (資深外交官&台大外文系學長)的回應給我:

 

在部落格上寫的「一個口譯員的 心聲」後,內心真是百感交集。尤其是讀了「馬政府執政以來, 從總統到內閣官員都特愛說英文」、「所以擔任官方場合的翻譯內容 產生《質變》,常常要將中式英文翻譯成中文」,以及「馬英九說: 我當然會負起責任,畢竟我是這個國家的總統 (after all, I am the president of this country )」那三句,不禁想起許多往事。讀了

 

個人很喜歡英文,因此選讀了外文系。但是,喜歡歸喜歡, 因知道自己的英文根柢不好,故一直缺乏信心開口,除非萬不得已, 很少在國人面前說英語。每當聽見別人信心滿滿,用英語高談闊論, 甚至在國語交談中夾雜幾句英語,或夾雜幾個英文片語或單字, 都常令我羨慕不已。但是,偶而聽見他們講了「中文式英語」, 或看見他們寫了「中文式英文」,則不禁替他們難過不已, 並像阿Q一樣,為自己不敢講不敢寫感到欣慰。事實上, 要學好任何語文,一定要常聽、常講,又要常寫;但是更重要的, 是要聽得正確不疑,要講得達意流利,更要寫得簡潔有力!

 

早年曾有位長官告訴我說,把英文學好,就可跟各國人士交往, 即使派在非英語國家工作,仍可靠英語與當地懂英語的人交往溝通, 而不會變成啞巴聾子。受到長官的啟示及鼓勵後, 曾下過工夫自修學習,但是讀得越多,不但越感所學不足, 更發現想精通英文並非易事。三十年前, 曾用英文編寫一本有關簽證方面的書籍,編寫過程中,雖字字考究, 句句斟酌,付印之前,又先後送請三位英、美友人,代為修正潤飾, 但是他們三人都沒看出我的「中式英文」,又未改正include 及so-called等字的誤用。此後, 我非但更了解精通英文的困難,對中文或英文的寫作, 當然也更加用心,以期避免錯誤!

 

, I am the president of this country )。」這種句子事實上,精通自己本國語文已非易事, 想精通外國語文更是困難重重。目前大專畢業生看不懂法院判決書, 寫不通順自傳,甚至滿篇都是「英文式中文」或「太空語言」; 同樣的,獲英、美碩、博士學位回國的教授學人,聽不懂電視、 歌劇中的笑話,看不懂英美法院的判決書,甚至滿嘴常是「 中文式英語」。上述情形都已司空見慣,見怪不怪! 凡此均足以證明精通任何語文都不是容易的事!正因精通不易, 故不論使用本國語文或外國語文,更應該小心謹慎,避免說出「 英文式中文」或「中文式英語」,並避免講出「我當然會負起責任, 『畢竟』我是這個國家的總統(【註一】!

 

處於「地球村」的現代,能聽、講英語又能寫好英文, 確實相當難能,而且頗有助益,但是對某些人來說, 在某些時刻或場合,最好選擇使用自己本國的語文, 尤其是高官大員或重要人物,發表或宣示重大決定時, 為了避免辭不達意,為了避免誤會曲解,更了避免傷害損失, 最好使用自己最熟練的語文,而且儘可能照著備妥的文稿頌讀, 必要時可透過口譯人員即席翻譯, 甚至事前備妥文稿及其他語言譯本,分發相關人士對照參考。 古今中外政治人物,不論在其本國或在國際會議場合, 發表重要演說,一概使用他們的本國語言,絕不是毫無道理的。 但願府院諸位大人確實深思熟慮!

 

 

【註一】:after allMichelle

 

「媒體報導都說外國媒體給了馬總統一場震撼教育; 外媒提出的問題都很直接,馬總統好幾次僵在那裡,不知如何反應, 甚至還有幾次說他沒聽懂問題,或乾脆答非所問。 其實馬總統還有蕭副總統如果懂得好好利用現場口譯, 肯定會有更從容的表現; 雖然他們倆位的英文都不錯,可是如果透過口譯, 可以確認自己對問題的瞭解是否無誤; 口譯也可以提供緩衝,讓他們可以用母語回應, 再透過口譯確認意思是否有充分傳達; 甚至有的時候,口譯也可以當代罪羔羊,化解衝突。。。。在口譯廂 裡,我跟同事看到馬總統被外國媒體圍剿,心裡都很著急; 馬總統如果能夠用母語回應,表現一定比較好; 英語的用字遣詞也比較不會被曲解或斷章取義。」【註二】:Michelle另在「口譯員的心聲:一些回應」 乙文中說

 

 

我想這是因為台灣人不尊重口筆譯專業,認為只要會說中文和英文,就可以從事口筆譯。

但很多人都不曉得,口筆譯牽涉的不只是語言,也涉及文化和對題材的了解程度。

就先討論語言能力就好。許多人都認為,只要喝過洋墨水,就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

但其實不然,很多到國外拿博士學位的老師,都還是滿嘴中式英文(or 英式中文)。

中式英文詞不達意,根本無法傳遞訊息,當然無法勝任口筆譯。

 

翻譯的工作語言至少需要兩種,分別是A和B。對多數台灣人來說,A是中文,B是英文。

大部分的人都只重視英文,忽略中文。但都不曉得,自己的中文不中不西,也無法明確傳達訊息。

 

http://www.english.com.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665

 

這篇文章提到大學的英語門檻,但我覺得中文更為重要。

 

現在許多大專院校都設立的英語門檻,學生要通過門檻才能畢業。但其中有許多不合理之處,包括目標不實際、門檻不一、獨厚英語。

 

就以中興來說,其實許多學生英語都不是很好,入學時靠著其他科目拉高成績,才考上中興。學校設下的門檻越來越高,如同訂定不實際的目標,讓學生叫苦連天。除了學生,教授大一英文的老師也深受其害。語言教學跟其他科目不一樣,語言教學的班級人數一定要少,如此一來,老師才有機會照顧到每個學生,學生也才能有比較多的練習機會。再說,學生程度良莠不齊,把程度不一的學生收為一班,老師難以挑選合適的教材,大幅降低教學效率。我認為學校若要幫助學生通過門檻,就應多投注一些資源,執行分級小班制。

 

新聞中台師大英語系教授張武昌說,多益是商用英語,非商學院的學生蜂擁報考,不太正常。我認為非商學院為了增加競爭力,報考多益很合理,但學校若把多益設為畢業門檻之一,則不太合理。跟托福、雅思、全民英檢相較之下,多益的考題顯得十分簡單,若學校把多益設成畢業門檻,門檻難易程度不一,那麼畢業門檻就形同虛設。學校設立門檻時,應該要深入了解各項考試的差別和難易程度,設下的門檻,才有意義。

 

文中也提到,現在大學普遍獨厚英語,不重視其他語言。我想這是因為,美國目前還是世界龍頭,為了跟美國打交道,大家才認為英語十分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崛起,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應該增強英語能力,也應該重視中文。很多人會說,我們身處台灣,以中文為母語,溝通無礙,不需加強。但只要稍微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不只是學生,也包括社會人士,大家的中文能力都越來越差,用字不當,邏輯有誤,無法以清晰明確的中文表達自我。這樣就會造成溝通不當,犯下錯誤。為了避免溝通障礙,我認為現在的人不只要增進英文能力,也應該提昇中文能力

 

arrow
arrow

    Andr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